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原贵州省广播学校)

发布日期:2022-03-30 17:40:01 来源:郑州计算机学校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原贵州省广播学校)_http://www.jidianku.com_河南中专学校_第1张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原贵州省广播学校)

贵州省电影电视学校学校简介: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创办于1966年,原名贵州省广播学校,1983年扩展为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2010年延伸为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办学50年来,一万多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向各自的事业,谱写着自己多彩的人生。在贵州广播电视战线上,无论是新闻岗位,技术岗位,还是播音主持岗位,都活跃着曾经的广校学子的身影。也正是这些曾经的广校人,书写了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曾经的辉煌。  

学校目前的办学层次有中等职业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函授与远程大专、本科教育。学校中职层次开设有播音与节目主持(含节目主持、新闻采编、旅游导游方向)、节目制作、电影放映与营销、电影放映技术、电子电工技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酒店管理、汽车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广播电视技术相关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当前我省各地县广电事业的技术骨干大多是本专业的毕业生;新闻采编专业是我校的优势专业,众多的毕业生如今在我省新闻战线上大显身手。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在贵州,从贵州电视台,到贵阳电视台,再到地县级广播电视台,著名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中,总能找到广校毕业生的名字。中国传媒大学函授与远程教育大专层次开设的专业有新闻与传播、摄影摄像技术、播音、广播电视技术等;本科层次开设的专业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电子信息工程、播音等。  

学校编制职为80人,其中管理岗位19人,专业技术岗位53人,工勤技能岗位8人。学校内设机构有12个科、室(中心),分别是校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计财科、保卫科、招生与就业办公室、教育研究室、培训中心、后勤服务中心、新闻艺术科、广播电视技术科、电教实验室。  

学校总占地面积为120亩(阳关校区47亩,马王庙校区63亩,高新区实训基地10亩),总共建筑面积8229多平方米,其中教学楼2314平方米,学生宿舍楼3425平方米,食堂及生活用房2490平方米。  

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指出,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是贵州省广电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校的发展是大广电建设的需要,是建设和繁荣广电文化的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要高层次、高规格、高质量地打造一所全新的广播电影电视学校,要以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对广校重新定位,发挥广校在大广电建设中人才储备的重要作用。围绕这一战略规划,学校的发展目标是:  

一、大力推进在清镇职教城的新校区建设,我校新校区选址在清镇职教城西区13号地块,占地面积304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总投资逾7.4亿元。规划建设项目有实训中心、体育馆、影视训练基地、图文信息中心等,设计在校生规模为5500人。  

二、着力完善办学功能,建设集技能教育、学历教育、在岗培训、产学研基地等为一体的规范化学校。  

三、全力构建综合的办学格局,形成学校与系统内企业合作,与其他社会企业合作,联合开发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发展。  

四、努力建设合理的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打造精品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贵州省电影电视学校机构设置:

根据贵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示(省编办发【2001】196号),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设12个科、室(中心),分别是:办公室、保卫科、计财科、教务科、教育研究室、广播电视技术科、新闻艺术科、学生科、电教实验室、培训中心、招生就业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背景  

(一)主要成就和发展优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三)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办学思路  

三、规划目标  

(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二)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三)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二)加快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四)强化内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学生人格培养  

(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二)思想保障  

(三)组织保障  

(四)制度保障  

(五)经费保障  

六、对长远发展的几点设想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黔、人才兴黔”战略,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立足于改革、发展、创新、和谐的总体思路,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是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下属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自1966年建校以来,四十多年的历练,逐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办学道路,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为持续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就指导思想而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已初步形成,加之系统内“大广电、大发展”宏观构架的基本确定,更是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和发展优势  

“十一五”期间,学校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依托于着力发展中职教育的有利形势,依托于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及其他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总体而言,学校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富有特色的专业优势。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是最早开设播音与节目主持、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节目制作等专业的学校,加上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专业,四十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二是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与大多数中职学校相比,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的行业特征比较显著,四十多年来,基本上是依托于广播电视事业稳步求发展,虽然目前在就业渠道方面显得较窄,但也形成了独特的行业优势,具体而言,广播电影电视学校技能培训的立足点主要是传媒领域、IT领域,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两个领域将形成中职人才巨大的就业市场。三是为事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资源优势。虽然目前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在办学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但阳关校区、马王庙校区100多亩土地资源,如果能合理地有效地开发利用,将对推动学校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当前,学校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制约了学校的正常发展,归结起来,主要的问题有:一是社会对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的认知度不够高,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不理想,信誉度和知名度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二是基础能力十分薄弱,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三是师资队伍建设瓶颈凸显,虽然学校又具备一定吸引力的特色专业,但缺乏具有权威性、知名度、号召力的师资队伍,不能产生学校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四是校企合作领域比较狭窄。校企合作大多限于实习,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结合度不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缺失,激励政策实施不到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亟待加强建设。  

(三)发展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四项重大任务。全国职业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全面提高质量的转折期。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和水平,正面临着许多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于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着眼于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重点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  

(二)办学思路  

坚持为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学生就业的需要,保持职业教育规模,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本、能力为重,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全面提升,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坚持内涵为主建设。突出专业优化、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改善,努力提高学校教育的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  

坚持培养培训并举。“两条腿走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多形式地开展面向全社会的职业培训,扩大培训规模,促进城乡劳动者职业能力提升,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加强学生实习和就业合作的同时,积极吸引和联合行业企业加强课程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重点推进课程体系、招生考试制度、教师制度、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以改革全面增强学校教育发展活力。  

三、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力争把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建设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质量、规模、结构、效益比较协调,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  

(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到2015年,学校办公楼、图书馆、综合大楼、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全校建筑面积达到50000平方米左右。在校生规模力争达到3000人。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3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以上,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左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体制基本形成。  

(二)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学校基本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办学格局,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进一步完善,打造出具有吸引力和信誉度的精品课程。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起稳定的生源基地,加强校企联合,初步建立起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三)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本、能力为重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以做特、做精、做强来实现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十二五期间,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完善办学所需的配套设施,逐步达到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规范标准。加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内基础实训建设力度,加快生产性和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校厂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实训条件能充分满足各专业实训教学的需求。着力建设可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确保图书、资料的拥有量达到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规范标准。建设数字化校园,加快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着力完善学校网络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加快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思路,以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为出发点,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强化主体专业建设,大力扶持与现代传媒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力度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如农村网络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无线覆盖工程等需要的专业)  

建立学校课程负责人制度和课程建设成果奖励制度,成立课程建设小组,强力推进课程建设;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手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逐步建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培育和打造精品课程。全面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核心,融“教、学、做”为一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不断优化“2+1”模式,保证全日制在校生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力争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在企业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主要由企业教师承担。  

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  

完善教育督导评估管理办法,建立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积极推行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落实教学检查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提高学校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和学生管理能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评价体系。  

实施“双师”素质建设工程,推行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制度和专业教师带习制度;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数量充足的由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实施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大对“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遴选和培养力度,全力打造一支以“教学名师”为引领、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以其他教师为基础的专业教师队伍,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  

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制定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全面开展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四)强化内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坚持依法办学,逐步建立并完善支撑学校科学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管理与就业服务、资产及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在实训基地实施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管理机制,推进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坚持并完善党总支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  

构建强化评价、严格监控、全程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和顶岗实习制度;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目的。  

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建立管理重心下移,以科室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科室的责权利,合理提高科室的自主权,调动科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完善财务、审计、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学生管理,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学生管理体系,实现管理育人。  

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强化综合治理,建立校园安全事故、突发灾害事故应急机制,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对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的管理,稳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不断增强后勤服务功能,实现服务育人。  

(五)关注学生人格培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主体,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深入开展以诚信、敬业、合作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构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教育体系。  

培育校园文化。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与“品德树人、技能立业”相一致的、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环境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围绕节能减排、造福后人的宗旨,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协调发展,重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更加重视人文环境的自我协调,创建环境优美、人文和谐的生态文明学校。  

(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效益  

在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导下,立足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采取集团化办学、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提高办学效益。  

(七)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在成人教育方面,继续加强与中国传媒大学的合作,借助其强大的专业教育资源优势,助推贵州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在成人教育方面上规模上档次。  

在职业培训方面,建设一个规模足够大、功能足够齐全、配套设施足够完善的培训中心,能够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地接纳各种会议、培训及其他社会活动。这不仅是学校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学校扩大社会影响力的一个闪光点。  

在校企合作方面,以开放的姿态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重点是校企合作,引资入校,与有志于传媒文化旅游事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单位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形成学校与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  

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将以“服务贵州、建设贵州、发展贵州”为办学宗旨,以“特色立校、塑造品牌”为目标,以“自强自立、明德传道”为校园文化内核,按照“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建设思路,走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努力打造一所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贵州传媒职业学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武装全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头脑,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  

(二)思想保障  

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规划之行的积极性,培养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职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为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三)组织保障  

建立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定期收集规划实施信息,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制度保障  

明确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建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研究确定各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实施方法;对规划项目从决策实施、方案制定、过程监控、成果验收等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明确学校各部门责任分工,推行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责任制。  

(五)经费保障  

在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财政投资,通过各项目的专项申报,争取国家级、省级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经费投入;依托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筹措模式;加大教师业务培训投入,力争教师业务培训专项经费每年达到20万元,用于教师学习、培训、进修、调研等工作。  

六、对长远发展的几点设想  

目前学校的现状是生源渠道不保,就业渠道不畅,教学质量不高,这是广校最可怕的问题,不突破这一瓶颈,广校的发展永远只能是空谈。立足于科学发展,着眼于长远未来,我们为广校突出困境设计了“三步走”的构想:  

第一步,增加投入,完善办学条件。学校自2003年搬迁以来,仅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楼,一栋食堂,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一所正常学校的办学需要,这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局党组已经明确提出了“大广电”的战略目标,教育也应纳入“大广电”建设范畴。广播电视学校若能依托上级领导,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完善办学设施,让学生及家长们对校园不再心灰意冷,这必将为广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提升层次,打造品牌学校。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是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创办的一所特殊学校,在历史的舞台上的确为贵州的广播电视事业作出了贡献,走到现在,我们不能在它过去的辉煌之中沉沉睡去,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广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广校要继续发展,必须赋予它新的生命,新的责任。传媒事业发展到今天,高科技、高品位、高质量的特征越来越突出。作为精神消费的文化产品,人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是能看能听的低层次消费,他们的欣赏水品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提升了,他们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我们的广播影视作品,寻觅着能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精神粮食。高水平节目依赖于高水平人才,高水平人才依赖于高层次教育,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播电视学校有必要提升自己的层次,这也是我们解决生源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贵州省广播电视行业采编播等各类人才不是多了,而是不足,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档次越来越高,以致形成了供需脱节的局面,换言之,各地广电行业等着用人,而广播电视学校的毕业生连门槛都进不了。这至少说明了在传媒领域内,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希望进入广播电视学校读书的中学生也是大有人在,但中等专业层次的起点让他们没有了兴趣,在失望和遗憾的叹息中我们失去了数不清的生源。虽然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但传媒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广播电视教育不应该局限在中专层次,它应该有较高的起点,这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因此,如果能将广播电视学校提升到专科甚至是本科层次,办成贵州的传媒大学,并且把它打造成贵州的品牌学校,这无疑会为我们的“大广电”建设的人才储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学校生源困难问题也将迎刃而解,甚至还可能吸收全国各地的生源。广校若能如此,必将会走出贵州,走向全国。  

第三步,良性循环,形成可持续发展。目前,广播电视学校是一个垂死的病人,依靠输血维系着脆弱的生命,这种输血,永远不可能让它起死回生。我们并不希望长期依赖输血过日子,我们更盼望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只有这样,广校这棵老树才会重新焕发出生机。这种造血机制,说具体一点,就是借助于较高办学层次这一平台,形成生源有保障,教学有质量,就业有渠道的良性循环的办学格局,最终让广播电视学校走上依靠自身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育投入不像其他产业投入那样收效立竿见影,它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种教育投入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其发展潜力将是无可限量的。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发展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立足于长远发展,不应该忽视发展教育这一战略性决策。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历史沿革:

1966年5月,为了适应我省广播事业的发展,中共贵州省委批示创办贵州省广播学校,建校之初,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办学极不正常,发展极为缓慢。当时学校面积仅有15亩,各类用房2700平方米,基建总投资为14.4万元,国家规定学校在校生规模为200人。  

1983年是学校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中共中央下达了“中发【1983】37号”文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广播电视厅(局)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普遍开办中等专业学校。”这一指示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1983年5月30日,贵州省广播事业局更名为贵州省广播电视厅,当年10月,经省广电厅批准,学校更名为“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1984年,贵州省计划委员会在《关于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设计任务书的批复》中,规定学校在校生规模数为350人。1986年,学校开办了新闻采编专业,成为全国最早开办该专业的中专学校之一。1996年,学校开办了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开辟了招收艺术类学生的道路。1996年适逢建校30年校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孙家正为学校题词“为广播影视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省政协主席王思齐为学校题词“努力办好广播电视学校,大力培养优秀新闻人才”。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到2002年,学校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占地面积扩大到4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达到7000多平方米,初步建成了实验室、微机室、语音教室、校园广播站等教学设施。办学格局由单一的理工类学校转变成文、理、艺兼容的综合类学校,经贵州省国有资产办公室评估(黔国资认【94】31号),学校资产达到431.81万元。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学校生源有保障,学生质量好,毕业生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学校在社会上享有极好的信誉,形成了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办学历史上的一个顶峰时期。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建校时,选址在贵阳市北郊阳关村杨家庄背后坡原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个农场,环境偏僻,交通不便,各种不利因素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为此,贵州省广播电视厅决定对学校实施整体搬迁。1992年5月,贵州省广播电视厅向省人民政府呈送了《关于申请搬迁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的报告》,同时分别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和贵州省计划委员会递交了报告。1994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复函,同意省广播电视学校校址迁至乌当区马王庙。1995年4月,省政府下达《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广播电视学校申请使用土地的批复》,批准将乌当区野鸭乡金鸭村集体土地3.935公顷征为国有,划拨给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迁址使用。贵州省计划委员会在审核学校搬迁项目过程中发布的文件主要有:1994年《关于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搬迁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1996年《关于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搬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1997年《关于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搬迁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根据省计委的批复,学校迁建总规模为16130平方米,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7353平方米,包括综合教学楼5040平方米,学生宿舍1255平方米,食堂、浴室及锅炉房1015平方米,配电房43平方米。迁建工程概算总投资审定为991万元,其中静态投资952万元,动态投资39万元。  

贵州省广播电视厅高度重视学校的搬迁工作,1994年7月成立了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搬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基建办公室,具体负责搬迁事宜。省广播电视厅领导还几次进京为搬迁项目申请国家补助。同时,搬迁工作也得到了省政府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为筹集搬迁建设资金,省人民政府分管领导龚贤永副省长带领相关人员去北京争取有关部委给予支援。经过多方努力,到1997年底,学校搬迁项目共筹措到第一期工程建设资金550万元,其中贵州省计委拨款150万元,国家计委拨款100万元,财政部拨款200万元,广电部拨款100万元。  

在省广播电视厅的直接领导下,搬迁工作进展顺利,学校征拨土地61.55亩,修围墙437.3米,砌堡坎修校内外道路528米,安装220KW变压器1台,修配电房43平方米,接施工用水管350米,平整场地开挖土石方14912立方米,平基1065平方米。  

1999年7月4日,新校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完工后,由于资金不足,2000年由省有线电视台担保,学校向建设银行贷款200万元,2002年又自筹资金250万元投入到新校建设工程,到2003年3月,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建成教学楼2313.5平方米,共18间教室;学生宿舍楼3425.4平方米,共108间寝室;食堂、浴室、锅炉房1482平方米,安装煤气管道176.7米和煤气锅炉1台;建成200立方米蓄水池和8平方米水泵房各1个;安装排污管道234米。此外,校园环境绿化工程栽种花木竹650株,植草坪1303平方米,栽花木绿篱514米。新学校建成后,在校生规模可容纳800人。经国家审计部门审计,新学校建设共计投入资金11772040.48元。  

2003年初开始,历时两个多月,学校完成了由阳关到马王庙的搬迁工作,正式到新校区办学。搬迁过后,为促进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新形势,省广播电视局逐年增加对学校的投入,主要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到2010年,改善办学条件专项经费已达到每年150万元。利用改善办学条件专项经费,学校购置了大批教学设备,新建或完善了实验室、微机室、非编室、演播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络机房等教学实施,逐步向现代化的传媒学校发展。  

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变革中,学校办学思路也发生了调整和转型,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办学理念。1993年,学校开始招收计划内自费生,学生由国家统招统分逐步转向交费上学,自主择业。从2000年起,学校转向招收初中生,所有毕业生全部面向社会自主择业。  

在新形势下,为开掘办学潜力,拓展办学空间,合理利用办学资源,创造更好的办学效益,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探索了联合办学的道路。2003年9月,经贵州省教育厅批准,贵州师范大学省广播电视学校办学点正式挂牌招生,开办全日制大专班,开设新闻学和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两个专业,自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大专班两个专业累计招生241人。后因政策原因,学校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办的大专班从2007年起停办。  

2010年4月,经贵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更名为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  

办学规模:

中专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1500人,拟建贵州传媒文化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000人,总规模5500人(不含培训生、成人高等教育生)。


温馨提示: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不妥或侵权,请告知,立删!

热门专业推荐

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

本专业主要面向机关、企业、事业、公司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相关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应用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综合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搭建管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构建及管理能力、计算机硬件安装与维护能力、绘图制图能力、网页设计能力,并在建筑信息设计技术方面达到一定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熟悉信息科技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电子商务系统工程的开发、应用与管理的技术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平面(3D)设计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动漫设计、制作、绘画、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技能,具备熟练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音视频剪辑(影视后期制作)

本专业培养以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通晓视听语言的能力,同时熟练掌握包括数字化技术在内的各种剪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