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考试季临近,为了能让孩子考个好成绩,很多家长可谓不遗余力:有给孩子买高考神器的,有给孩子吃聪明药的,甚至还有家长去求神拜佛许愿的。任何东西,只要跟高考扯上关系,身价和销量立马扶摇直上。家长们为了高考顺利,以此输入大量积极的心理暗示,倒也无伤大雅,然而实际上却是让人收了“智商税”,严重的甚至还帮了倒忙,害了孩子。其实,不必迷信什么“高考神器”,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整装待发的少年,向心中的光芒奔跑吧!
别被高考“神器”收割“智商税”
①真正的“状元福地”所出、每一次打开能量自来……拉开大红色礼盒,绒面内衬上静静躺着四件助考“神器”。分别是一根“一鸣惊人”足银转运手绳、一支“状元及第”纯铜墨笔、两枚“金榜题名”和“逢考必过”的珐琅胸章。这是某博物馆与文创公司合作,于不久前“首次权威出品”的2022《金榜题名》考神能量套装,福利价149元。产品宣称,学子可以通过产品感受到能量、圆满、喜悦等美好祝愿。除了送给备考学子,还可以送给中小学的孩子,“提早在孩子心里埋下发芽的种子”。
②高考临近,此类带有祈福意味的产品不胜枚举。文具文创用品因其贴近性,自然要抓住这一时机在实用、寓意等方面做文章。此外,更有五花八门与“考试”并不沾边儿的产品,也努力借着高考来营销。商家脑筋之“活络”委实令人吃惊。(由高考周边产品火爆引入“高考经济”话题。)
③距2022高考时间越来越近了,从去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 078万来看,不少机构预测,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仍将超过千万,这也是连续第四年全国高考人数超过千万。
④高考这一个人的“战场”,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忙碌与付出。在应届学子和家长紧张备考的同时,“高考周边”也迎来了火热销售期。以往一根油条,两个鸡蛋的“100分”已经过时,围绕学子衣食住行,商家动足脑筋,深挖“高考经济”。“旗开得胜送考旗袍,2022年新款复古民国风”等。近年来,家长选择穿上红衣送考,取“开门红”之意,更投入的妈妈们穿上旗袍,几乎成了考场外特定的风景。袜子、内裤、T恤上,各种各样的标语不断推陈出新。甚至连口罩,也印上了“高考必胜”“高考加油”等字样,摇身一变为高考“专用口罩”。(“高考经济”产生的原因:高考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忙碌与付出。)
⑤为普通商品赋予“高考”属性,有助于销量增长的同时,消费者可能还会因为想要讨个好彩头,不太计较其实际价值。人们注意到,今年不少商家推出“高考励志礼包”,将旺仔牛奶、薯愿薯片,芬达汽水等各类现成小零食放在一个盒子里重新包装出售。两听旺仔牛奶,一盒2枚装的好丽友派,一小盒薯愿薯片,以及几枚祝福便签,组成一份励志礼包,售价79.9元,而如果分别购买,这些东西总价不会超过20元。不由得你不信,高考有多重要,这个市场就有多火爆。(“高考经济”火爆的原因:消费者可能会因为想要讨个好彩头,不太计较实际价值。)
⑥除了前面说的,还有所谓的“绝密押题”。进入考前冲刺阶段,考生免不了做一些成套的模拟试题来培养手感。相较一套售价几十元的普通模拟试卷,一些试卷换用厚实牛皮纸袋或礼盒包装,再冠以“押题”“密卷”等,售价便飙升至两三百元,四五百元的也不鲜见。一套2022新高考名师解读版的“押题预测卷”,定价高达998元。论及天价押题卷的“预测”效果,就有点不靠谱了。有的“押中”的大多是一些本来难度就不大的简单题。与原本以为的“押题”相去甚远。有鉴于此,考前选择质量过关的试卷来模拟流程、锻炼心态、对知识点查缺补漏是有必要的。至于所谓的“绝密押题”,不信也罢。
⑦高考临近,别被高考“神器”收割“智商税”。去年高考前夕,公安部网安局发布涉高考重要提示,称每年都有不法分子在各种网络平台或交流群中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加以“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还有不法分子以“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后果非常严重。有专家评价称,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捕捉到家长和考生的焦虑情绪,从而利用这一点进行营销。(“高考经济”的弊端:捕捉家长和考生的焦虑情绪,收割“智商税”。)
⑧备考没有捷径,谨防上当受骗。如果不在意虚高的价格,买些穿用物品,通过寓意来表达家长对孩子的期冀祝福,图个吉利,或者多做几套“押题卷”来巩固考感,树立信心,倒也未尝不可。只是有些考生和家长,对一些高考“神器”信以为真,试图走“捷径”,结果难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对此,有关职能部门不能听之任之,该“亮剑”时须“亮剑”,揭穿不法分子的卑劣伎俩,维护学子及家长的合法权益。(策略性分析:有关职能部门须“亮剑”,维护学子及家长的合法权益。)
来源:2022年04月24日 东方网
作者:周志宏
【时代警语】
高考这一个人的“战场”,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忙碌与付出。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高考这一个人的“战场”, ① 。在应届学子和家长紧张备考的同时,“高考周边”也迎来了火热销售期。以往一根油条,两个鸡蛋的“100分”已经过时, ② ,商家动足脑筋,深挖“高考经济”。“旗开得胜送考旗袍,2022年新款复古民国风”等。近年来, ③ ,取“开门红”之意,更投入的妈妈们穿上旗袍,几乎成了考场外特定的风景。袜子、内裤、T恤上,各种各样的标语不断推陈出新。甚至连口罩,也印上了“高考必胜”“高考加油”等字样,摇身一变为高考“专用口罩”。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高考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连续达到千万人,规模庞大的考生群体直接推动了“高考消费”的火热发展。高考催生了新“经济点”,带来了消费的增长, “高考消费”的持续火热,也引来了一些恶意炒作、虚假宣传的不良商家。例如,不少商家通过谐音、寓意等借机炒作“必中”噱头,还有不少不法分子通过兜售“聪明药”、提供“占卜服务”等非法牟利,在给考生和家长添乱的同时,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不少于300字。
【相关链接】
“高考经济”应留住精华去除糟粕
考点附近酒店、客房价格水涨船高,价格不菲的保健品销量突增,商场里“迎考战袍”“送考旗袍”生意火爆……临近高考,一些善于把握“商机”的商家把“高考经济”炒得火热。
每年高考来临之际,千万考生埋头备考,家长积极配合做“助攻手”,商家趁机兜售各种商品和服务,“高考经济”随之风生水起,商家赚得不亦乐乎。由于高考是人生的一大事,关系到考生和家庭的未来前途,每个家长都非常重视,自然是希望孩子苦读十几年,能够顺利金榜题名,而为了讨个好彩头,各种有助考试成绩的商品,都容易被家长接受,即便价格贵一些,也不会太在乎。
上世纪90年代,就有商家推出了补脑口服液,主打高考生市场,这可算是最早的“高考经济”了。随后,各种保健品、高考房、冲刺辅导、“迎考战袍”“送考旗袍”等不断涌现,在各路商家的推波助澜下,挖掘出了这块庞大的刚需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高考经济”已经成了气候,成为高考季最大的获益者,可也因此引发社会各界的批评,普遍认为“高考经济”属于虚热,很多商品和服务的噱头大于实际。
总体来看,“高考经济”有现实需求作为支撑,比如高考房是为了让孩子就近休息,方便考试、节省体力精力;保健品是为了给孩子滋补身体,储备充足的体能;“送考旗袍”则赋予了“旗开得胜”的美好寓意,乃是最朴素的情感;冲刺辅导则是想最后搏一把,争取再提点分上来。诸如此类的“高考经济”商品和服务,都是家长愿意主动付出的,不宜完全否定其价值。
当然了,“高考经济”也掺杂了大量的恶意炒作,比如个别不良商家推销的“状元水”“占卜服务”等,不仅毫无意义,还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和考试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应该依法对其加以整顿清理。同时,引导家长和考生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宣传炒作,免得吃了“高考经济”的亏,白花了冤枉钱。
存在即合理,在高考仍然属于主要晋升通道的大环境下,家长寄予的希望非常高,“高考经济”的生存土壤厚实,不会迅速消失,还会延续一个漫长的时期。因此,对“高考经济”要区别对待,符合民情、习俗的部分,容许其继续发展,要求商家守法经营,价格透明,禁止宰客。而那些明显是炒作噱头,夹杂封建迷信糟粕的部分,则要严厉清理整治,以免破坏高考秩序,干扰学生的备考。
来源:2021年06月07日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江德斌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