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鸡娃上清北、上985,自己鸡娃十年,最后上了职高,是种怎样的体验?
最近,深圳一位妈妈在抖音发的“鸡娃十年上职高”的视频火了。
视频中,这位妈妈分享了鸡了十年的娃,没有上岸深圳公立的普高,最后进了职高的心路历程。
这个故事非常有典型意义,特码文一篇以记之。
鸡娃十年,上了职高
这位老母亲跟咱们一样,都是为孩子操心的主儿。
奈何这个娃从小从小成绩不好,严重偏科,文科从来没有及过格。
所以老母亲虽从小鸡娃,不过别人鸡娃的目标是为了考名校,而她拼尽全力鸡娃只为娃能勉强跟上同龄人的步伐。
娃不耐鸡,初三模考才考325分,这位老母亲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焦虑万分。
老母亲一合计,按照娃当时的成绩,普高是指定考不上的了,但自己的娃不能放弃啊!
这条赛道卷不过人家,赶紧换一条合适的赛道吧!
于是这位妈妈说干就干,立马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当地的中考政策,迅速选了三条出路。
1.中考只需300多分,进入公立的出国班,对口加拿大大学。
2. 中考只需300多分,进入民办普高班。
3. 中考只需300多分,进入公办职业高中。
第一条出路出国保守估计一年花费30多万,大学四年120多万,另外这位妈妈也担心儿子的学习能力,一个人出国念书能否学有所成。
但是这位妈妈并未因为这些先排除这个选项,而是首先征求了儿子的意见,问儿子愿不愿意出国读书,儿子回复她:“出国干嘛,有钱可以去旅游”。
第一条出路PASS。
第二条出路进入民办的普高班,苦读三年高考。但客观评估了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之后,她觉得学三年以后还是考不上本科,浪费三年光阴也不值得。
第二条出路,PASS。
第三条出路,选择一所相对比较好的职高。
基于孩子理科一直不错,喜欢编程,从小学开始就拿了很多编程比赛的奖项。选择孩子喜欢的软件专业,还能稳上大专。
如果过程中孩子开窍,想高考,也能参加春季高考。
因此,老母亲和孩子一起选择了第三条出路。
自从想通了,理顺了,这位老母亲也不焦虑了,家庭也和睦了。最后娃如愿进入了目标职高的软件专业,职高的生活如鱼得水。
选择赛道,就是选择成功的可能性
选择方向,选好赛道。
方向对了,人生就顺了。
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的。有无关大局的小选择,也有关键节点的重要选择。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著名的二八定律,也叫“最省力的法则”,他认为,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其中20%的部分,20%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80%的人生。
这20%的选择决定了你选择不同的赛道,不同的赛道上与你同台竞技的人多寡不一、拥挤程度迥异。
世界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就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如同万人过独木桥,大家挤破脑袋,最终也只有极少数人胜出。
倒不如另辟蹊径,根据自己的优势去制定一个规划,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咱们老母亲老父亲们的任务,是去观察孩子、发掘孩子的闪光点,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赛道。
在这条赛道上,他们喜欢、他们能一展所长,他们能跑起来。
而不是,非逼着他、推着他往那条咱们自认为最宽敞的赛道上削尖了脑袋去挤。
小时候都学过田忌赛马的故事。
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
但是,田忌合理地运用比较优势的策略,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因此,选择赛道,就是选择成功的可能性。
选择了适合孩子的赛道,他的心灵才会平静,热情才能被激发,遇到困难时,才有力量对抗。
群里有一位北大医学部吉博士,她拥有一个正上初中的普娃,她担心以孩子的成绩上不了普高,但她并不焦虑,早早就给孩子规划了几条赛道,包括自鸡、囤房、开小号、中本贯通、专升本、中高职+参军、香港高考等等。
这是一位非常睿智的老母亲。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很多教育机构喜欢这样打口号,制造教育焦虑。
虽然K姐不认同教育焦虑,但却不得不承认“起跑线”之说有一定道理。
不过,此“起跑线”非彼“起跑线”罢了!
我理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卓识、言传身教、社会积累、教育引导、对孩子的规划等等。
选择赛道,就是“起点设计”。
“赢在起跑线”,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做对未来的选择。
因为关键节点的选择往往大于努力。
就如视频中的孩子,他不擅长学习,如果硬要让他去考清北、挤“学霸”的路线,那么在赛道选择上,就已经失败。
在视频的最后,这位妈妈说的话K姐非常认同,她说:
“可能在优秀孩子家长眼中,考上职高不算鸡娃成功。但我想说的是,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家长,更不能放弃孩子。
我们鸡娃的目的,是帮自己成绩不好的孩子走上一条就他的能力来说,是最优的路。”
写在最后:
这是视频的截图。
图中两个孩子,是初一时他们班上两个拿到了区里面奖状的孩子,当时站在操场上,老师帮他们拍的照片。
站旁边的女生,当时因为成绩好评上了区优秀学生。她中考没有悬念的考上了深中。
而这位母亲的儿子,当时因为编程拿到了区里面的奖状。他最后上了职高。
正应了那句话: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新华字典》1998修订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职教苑